收藏~年年有餘

2011020118:36

年年有餘--是句吉祥話,取自「魚」的諧音。中國年俗吃魚代表年年有魚,年年有餘,亦即年年均有剩餘錢財。一般人會把除夕中午拜拜的魚,留到次年年初一以後再吃,表示年年有餘。
 

魚:除了食用價值,在中國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徵。古代人,稱為每年都有魚,年年有餘兩種意思。 第一種是:每年都會有魚,「魚」是豐收的意思!第二種是:每年都會有餘數,這「餘」,代表會有錢財留下來!
 

在中國文學中魚也常入詩,如:書信往來的「魚雁往返」、秘傳訊息的「魚傳尺素」、無端被禍的「魚網鴻離」、美女的「沉魚落雁」。有關魚的成語,更是不勝枚舉,魚水之歡、魚米之鄉、魚躍龍門、魚躍鳶飛、魚魚雅雅、如魚得水....。「沒有魚、蝦也好」台灣有名的俚語。
 

節慶時,更是少不了魚燈的身影。民俗的嬗遞流傳,歲末祭祖講究供魚,都事取年年有餘魚的吉利。這不單是諧音的討喜,更是蘊含對魚的一種文化圖騰崇拜。
 

餘:另有深意,最有名的是「三餘」。「三餘」典出三國董遇所說:「冬者歲之餘,夜者日之餘,陰者晴之餘。」這是他當時對學生說的話,意在勸勉人們利用一切空餘時間勤奮讀書。古時讀書人都好用此典以自勉。詩人陶潛:「餘嘗以三餘之日,講習之暇讀其文。」宋代蘇軾也甚讚賞「三餘」之說,曾作詩抒寫利用空餘時間讀書的樂趣謂:「此生有味在三餘」。從此,「三餘」作為勤學的典故在古代讀書人中間廣泛傳揚。
 

另,門聯中我們常看到「積善人家慶有餘」的對子。「積善人家慶有餘」出自《易經》,完整句子為「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,積不善之家,必有餘殃」,意味因果的必然性。《易經》是以務實角度解釋因果,而且,這樣的因果是「必然的」。積善,不是指造橋鋪路捐款等善事的具體事蹟,而是指在進行每一件事的當下,都是發自誠意純正的心,透過這份意誠的正心,才能明辨是非,做出正確抉擇,利人利己,也必定讓一整個家族朝向光明美好的境地發展。反之......
 

人人都希望「年年有餘」,如魚得水,年年都豐收、有餘。想「年年有餘」,就要有「三餘」勤奮的精神,除了努力打拼外,更要量入為出,賺10元最少也要存2元,當然還要是「積善人家」,才能「有餘」。「有餘」之後,「有娛」、「有愉」接著來報到。
 

敬祝大家 新春快樂!年年有餘!
 

胖胖有厚度的魚~充滿敦厚、福氣、喜氣、圓滿

圓圓滾滾的魚~超可愛~


最後送上一盆
 

~花開富貴、松柏長青、大吉大利、平安如意、招財進寶~